全国服务热线:

028-86621111

爱游戏体育平台官网

吃火锅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

发布时间:2023-12-30 16:27:30 发布来源: m6米乐App官网下载

  寒冬岁末,围炉涮一顿火锅最是惬意不过。有意思的是,近年来似乎有一种趋势:将吃火锅的历史说得越长越好。事实究竟如何呢?

  学者王少迟在《铜火锅的前世——先秦温鼎》中钩沉,从商周出土文物中,已发现26件青铜温鼎,上面是锅,下面是碳盘,近似现代火锅。其中商代三件,一件可追溯到商中期。不过,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胡东波发现,温鼎中炉的空间都比较小,盛炭量有限,靠这点炭,根本不足以煮熟食物,很可能是先将食物做熟,再放入温鼎中保温,和今人涮羊肉的火锅功能不同。

  学者洪勇明在《中国涮食法的渊源流变》中指出,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文献中记有濯牛、豚、鸡等,“濯”应该就是染食法。染即“擩染”,就是把肉沾染上酱汁,酱汁盛在染盘中。洪勇明认为,随着染食法的发展,渐转向爚(yuè)食法,所谓“内肉、菜于汤中薄出之”,就是把食材置热汤中略煮即食,先秦即有,东汉时普及。

  随着爚食法发展,东汉后期,又出现“汤中一沸而出”的涮食法。魏晋南北朝时的《玉篇》中有“胙……薄切肉,清籥”一说,籥通爚,清籥指用白水涮,应是涮肉。北齐《魏书·獠传》记:“铸铜为器,大口宽腹,名曰铜爨(cuàn),既薄且轻,易于熟食。”这可能是最早的关于火锅的确凿记载。

  汉代无“涮”字,用水汆熟食物,一般称为爚,三国时才出现了“炸”字,人们遂用“炸”替代“爚”。今天的炸指油炸,但早期指水炸,也称煤。《广雅》称:“炸,汤爚也。”指在热汤中一滚即食。直到清代中期,炸仍分油炸、水炸两种。可能是随着油炸普及,清代中后期才把水炸改称涮。

  北宋大中祥符四年(1011年)完成的《大宋重修广韵》中,第一次收入“涮”字,意为“洗”,与食物无关,可能因“涮”的意思是“什物需洁净时在水中摆荡洗涤”,与涮羊肉手法近似,才被借用过来。

  唐宋时,涮食法似乎逐渐衰落。唐代民间普及“暖锅”,从出土的唐三彩看,分锅体、烟囱和支架三部分,与今天的涮羊肉锅近似。白居易在诗中称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“红泥”就是指陶制小火锅。北宋时有“穀董羹”。苏轼在《书陆道士诗》中称:“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,名穀董羹,坐客皆称善。”可能也是火锅。

  不过,穀董羹、不乃羹、暖锅等,更近似“乱炖”,而不是涮法。唐宋时中原气温回升,可能让人们更爱切脍、不重涮食。

  1984年,内蒙古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画,画中三契丹人席地而坐,围着一个火锅,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涮羊肉的图像资料,比传说的“忽必烈发明涮羊肉”早近300年。

  清代涮羊肉本名“野意火锅”,源于八旗在关外喜食野味的习俗。据《清代档案史料从编》载:“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正月初十,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,而到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,曾使用1550个火锅用来承办筵席。”

  清代李调元在《雨村诗话》中记:“暖锅,俗名火锅,所以盛馔最便,寒天家居必用。余年过六十,苦鬲冷,每食必须。”李调元是四川绵阳人,看来也成了火锅拥趸。 (据《北京晚报》)

友情链接 m6米乐App官网下载 米乐app官网下载安装 米乐app官网下载苹果版
-->
Copyright© m6米乐App官网下载_苹果版下载安装 © 2019-2020 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04075号-5